摩登7注册

暑期摘镜总动员|2025安徽高考已出分!合肥普瑞眼科:近视的你这件事一定要注意~... 过年仪式感拉满!动物们欢享特色“年夜饭”... 国足vs澳大利亚:武磊或替补,伊万变阵,宋凯表态... 偶遇高颜值佳人, 简约服饰配俏皮神态, 清新甜盐风格外吸睛... 借甘肃积石山地震造谣博流量,行拘!...
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新闻资讯

你的位置:摩登7注册 > 新闻资讯 > 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, “道、大、玄、一”等概念有何异同?

作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, “道、大、玄、一”等概念有何异同?

发布日期:2025-08-15 23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06

“此物”无形无象,老子从不同侧面,给它贴上不同的标签

“大道”:老子说“有物混成”,它“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寻寻不可名也”……因此“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”:要说“此物”不存在,但万物都因它而生成;要说它是具体事物,却感知不到它的“形象”。

无形无象没法命名,只好给它贴个“道”的标签,勉强称之为“大”。

老子称这种形象“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忽恍。”因此,就给它取了个字号为“道”,表示万物的来处。勉强叫它“大”,表示它的弥漫无涯,“道”或“大”或合称“大道”,指的都是这个它;

“玄”:又说“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,就是说它不仅是“大”、是“道”,还是“玄”,即杳冥深远;

“一”,又说“天、地、神、谷、侯王得一”则“清、宁、灵、盈、为天下正”,就是说除了上述特征,他还是独立无匹的“一”,表示它跟万物的关系是“以一对万”;

涉及到“大道”的描述,还有“深”、“远”、“微、希、夷”等等。

同一个宇宙万物的总根源,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指称概念?

因为它无形无状,“寂寥”、“恍惚”,而“不知其名”,只好以“非恒名”的形式,对它进行不同层面和功能属性的论述,但任何文字都各有其义,只能表达它本身所具有的含义,都不足概括“道”的全部功能属性。

因此,老子选取了“大”、“道”、“玄”、“微”等不同属性的概念, 从不同层面来揭示“道”的不同属性。那么,这些文字与形而上学的“道”有什么内在联系呢?为什么是这些文字,而不是别的文字?

“道”,人所行之道,由此及彼之路径,借以表达万物所经、所由之门径。

“大”,弥纶而不可穷究的无限时空;

“玄”,是对幽深冥远渊源的描摹;

“一”,是“道一”的简称。但不含“道生一”的“一”,“一二三万”仅是虚数,与“道”一起表达从无到有,渐次增多的发生演化过程,“道生一”的“一”不是名词概念。

相对于万物,“道”是“独立无匹”的“唯一”,也是万物的“初始”状态。它“其上不皦其下不昧”,无分左右,无分古今,无阴无阳,无善无恶,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属性;

“微”,是对事物幽深微妙而不可见的描述。

除此之外,还有“深”、“远”等概念,他们共同承担了对“大道”不同层面、不同属性和不同场景的诠释功能的不同展示,都代表着不可穷极、不可抵达的深意。

上述概念,分而论之,只能表达各自所具有的属性,都不能完整地揭示“大道”的全部功能意义,故最终统一于“道”的属性。

这些概念虽各有其义,但最终都指向“无为”“不言”

这些概念都是假借,故不能直接称谓,若直接称谓,容易混淆“名实”关系,误将“假名”认作“实质”,认名为实,则失去其“恒道”的属性与本真,所以,圣人“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”,因为为之,则败其性;言者失其常。故“无为”、“不言”。

也许有人纳闷:“名实”之辨,与“无为”“不言”何关?

因为,圣人之“为”,循“道”本而不循“名”末,此名即“仁义礼法”之虚名、“正名定分”不是自然之名;圣人之“言”,也不是圣人“说的话”,而是国家政令、法律规章、礼法制度。

所以,魏晋玄学家以“玄”指代《老子》《庄子》《周易》,谓之“三玄”,“玄”是对大道玄冥不可得而知之的形容。

换言之,“道、玄、大、一”等概念各有其义,但都不能独立诠释“万物之母”的全部意义。而“万物之母”本来无名,故字之曰“道”,强名之曰“大”,强容之曰“玄”,混而为之曰“一”。

因万物之所由来而谓之“道”;因其杳冥不见而谓之“玄”;因其隐而不显而谓之“妙”;因其弥沦无徼而谓之“大”,因其幽微不见而谓之“微”;因其混而不分而谓之“一”。

人们只记得一“道”,却忽略了“大”“玄”“一”“微(小)”等所揭示出来的属性,比如关于“大”的论述:可名于大、可名于小(微)、执大象、大方无隅,大器免成,大音希声,大(天)象无刑、大成若缺、大盈若冲、大直如诎、大巧如拙、大制不割等等。

其中的“大”都是“道”的指代。所以“大器免成”就是大道乃无为(非人力)而成,并非“大器晚成”那样的励志故事——老子是自然主义思想家,只做客观陈述,不做道德说教。

人们只记得了“玄学”即“道学”,却忽略了“玄”是对大道玄远幽深属性的指代。当然,所谓玄学,其实并不能等同于老子之学。

因为玄学是由经学家发起,儒道释参与的、以老庄、易学这“三玄”为研究对象的“清谈之学”、全身避害之学,它过滤掉了道家的“政治”属性与社会实践功能,专注于“超言绝象”的本体论研究。

虽然出发点是全身避害,但客观上满足了各阶层文人士大夫对身心自由的追求,刺激了三教的融合发展,形成了影响中国千年,波澜壮阔的学术思潮,至今余风尚存。

人们只记得老子之道,乃混然不可得知,万物由之以成,只记得“道生一”,却往往忽略了“道”本身就是“一”。

为什么“道生一”却又说“道即一”?

因为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中的“道、一、二、三、万”表达的是宇宙万物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、从小到大、从简单到复杂的发生、演化过程,因此这个“一”等数字,只是个数字序号,没有具体所指。

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和北宋理学先驱张载等人,以“阴阳学”“气论学”解道,将具有无限可能的“道一二三万”,进行“阴阳”“气论”具象化解读,将道“物化”解读,不可取。

“以正治国”和“以奇用兵”是对大道的割裂

人们只记得道的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”,整体不可分割,却往往陷入“以正治国”和“以奇用兵”的自设陷阱不能自拔。

“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”即:以正治国必然带来以奇用兵。只有奉道无为不扰民,才能赢得天下人心。

老子说得很清楚:正复为奇,善复为祅。王夫之反问:“以正治国”者,将以弭兵而兵愈起。以“正”正其不正,恶知正者之固将不正邪?

唐玄宗切身体会是:在宥天下,贵乎无为,为政若以政教治国,奇诈用兵,斯皆不合于道。

魏源说:正即法。自以为正而民愈贫、国愈昏、俗愈侈,此法令所以滋彰而盗贼多也。

李宗吾说:孔子以仁治国,墨子以爱治国,申韩以法治国,皆是以正治国。

王弼则条分缕析:以道治国则国平,以正治国则奇兵起也。以无事,则能取天下也……以正治国,立辟(法)以攻末。……故以正治国,则不足以取天下。

上述解释才符合“道一”不分的思想,不能强行分割事物的自然属性,给事物贴上美恶、善祅、正奇、尊卑、贵贱等情感价值标签,强调即是分割,“得一”方为得道,故万物能“清、宁、灵、盈,为天下正”。



Powered by 摩登7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